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毛泽东 » 正文

毛泽东十四次回韶山实录1(第一次至第十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5  作者:湘江水转载  浏览次数:990
核心提示:毛泽东十四次回韶山实录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




毛泽东十四次回韶山实录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 改写日本僧人月性的一首诗, 以留赠父亲,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理想。走出乡关, 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 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所以, 从那时起直到辞世, 毛泽东曾十四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


第一次:长沙求学父首肯

1911年春节前夕, 天气特别寒冷。毛泽东挑着行李, 高高兴兴地行走在从湘乡东山到韶山的小路上。这是毛泽东走出乡关、离开韶山到外地求学后第一次回家过春节。

此时的毛泽东, 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半年学习中, 他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同学, 认识了不少好老师, 特别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国文老师贺岚岗应邀去长沙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前, 专门把他叫到房里, 告诉他愿意带他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而且东山高等小学堂校长李元甫也非常愿意以东山高等小学堂和他个人的名义向湘乡驻省中学推荐。这个消息对毛泽东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非常渴望到更大的地方深造, 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当时, 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老师几乎都认为他到长沙求学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不安的则是怕父亲因为钱的问题不支持他去。怎么办?这时候, 毛泽东想起了他的两位启蒙老师李漱清和毛宇居。

到了韶山后, 毛泽东连家门都没进, 就直接找到了两位启蒙老师。李漱清和毛宇居听毛泽东一讲来意, 都满口答应帮忙, 愿意和他一起去说服他的父亲。当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看到村里两位有声望的人来劝学, 说读书对儿子将来的前程大有好处时, 尽管有些心疼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但最后还是同意大儿子到长沙读书。他对儿子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要好好读书, 将来为毛家光宗耀祖。

春节过后, 毛泽东怀揣李元甫等人的推荐信, 挑着行李, 在乡村小路上走了整整一天, 然后到湘潭的码头上歇了一晚。第二天, 他买了一张三等舱的船票到了长沙。


第二次:大弟完婚回家转

这是毛泽东离开韶山到长沙后第一次回家探亲, 其目的就是祝贺大弟毛泽民完婚。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共生育了七胎, 由于各种原因, 其中两男两女夭折, 未能养大成人。长大成人的只有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 毛泽东为长, 毛泽民次之。毛泽民, 1896年生。虽然毛泽民比哥哥小三岁, 但由于毛泽东读书的时间多, 毛泽民从小就帮父亲干家里的活, 被父亲视为当然的“接班人”。所以, 在毛泽民还只有十三四岁的时候, 毛顺生就为这个“听话”的儿子订了一门亲事, 而且这个未来的儿媳妇与毛泽东的母亲同为湘乡人, 叫王淑兰, 与毛泽民同年。1913年, 父母决定在春节期间为毛泽民完婚。

1919年春, 毛泽东三兄弟与母亲在长沙合影

1919年10月, 毛泽东、毛泽覃与父亲 (左二) 、堂伯父 (左三) 在长沙合影

毛泽民结婚对毛家来说是一件喜事, 更是一件大事。毛顺生要毛泽民给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写信, 要他在春节期间一定回韶山参加婚礼。毛泽东本来就很喜欢这个弟弟, 觉得他为自己这个不称职的哥哥尽了力。所以, 一接到弟弟的信, 他就马不停蹄从长沙往韶山赶。毛泽东按照父亲的要求, 提前三天回到了韶山。他协助父母操办婚事, 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而且, 为了祝贺大弟喜结良缘, 毛泽东还特地作诗一首。据后来毛泽东的表兄文润泉回忆, 那是一首七言古诗。他只记得其中一句“五色旌旗在上台”, 因为当时已经推翻了清王朝, 用的是五色旗作为国家的标志。


第三次:学子探亲回故乡

参加完毛泽民婚礼离开韶山后, 一晃过去两年了, 因为路途遥远, 交通不便, 毛泽东几个寒暑假都是在湖南图书馆度过的。直到1915年农历十二月, 毛泽东再次等到了放寒假。这次, 他早早收拾好行装, 一放假就起程回韶山。

按照湖南乡下的习俗, 毛泽东在正月初三这天, 带着毛泽民和毛泽覃, 翻山越岭, 到了湘乡的棠佳阁 (今属韶山的大坪乡大坪村) 外婆家。在外婆家, 他见到了表兄文运昌。文运昌早年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县立师范学校, 任过小学教师和中学庶务, 思想较为进步。在众多的表兄弟中, 文运昌对毛泽东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帮助和影响。

第四次:探母病情表孝心

1916年, 因为父母身体欠佳, 毛泽东利用放暑假的时间, 回到了韶山。这次回韶山, 毛泽东主要是看望生病的母亲。毛泽东的母亲贤惠、慈爱, 自从嫁到上屋场后, 孝敬公婆, 关爱儿女, 和睦邻里。由于公公婆婆早逝, 文七妹更是早早挑起了家中的重担, 特别是丈夫外出当兵后, 她便成了一家之主。

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家庭负担, 使文七妹的身体受到影响, 以致疾病缠身。这次, 她又病了, 而且病得不轻, 特地托人写信给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 要他寒假期间抽空回一趟家。毛泽东接信后, 心急如焚, 非常挂念母亲的病情, 所以学校一放假他就急着往韶山赶。这从当年6月24日毛泽东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可以看出:“然病母在庐, 倚望为劳, 游子何心, 能不伤感!明日开雾, 决行返舍。”

当行至离韶山还有30余里的银田寺时, 毛泽东在友人家住下。次日, 毛泽东起了个大早, 先到父亲在银田寺办的米店“长庆和”看了看, 然后动身往家赶。

也就是这次, 毛泽东以散文式的笔调, 十分轻松地描述了沿途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路景色, 弥望青碧, 池水清涟, 田苗秀蔚, 日隐烟斜之际, 清露下洒, 暖气上蒸, 岚采舒发, 云霞掩映, 极目遐迩, 有如画图。”可以说,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用文字赞美自己的家乡。

这次回家, 毛泽东悉心照料生病的母亲, 直到7月9日才动身返回长沙。


第五次:为母祝寿表孝心

1917年1月下旬, 毛泽东在除夕从长沙回到韶山。此次回乡, 毛泽东有一个最大的心愿, 为母亲做五十大寿。

1月30日 (农历丁巳年正月初八) , 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五十大寿的日子。作为孝子的毛泽东, 当然没有忘记。毛泽东深知, 母亲为把他们三兄弟抚养成人, 劳累了30多年, 积劳成疾。所以, 母亲的这个五十大寿不仅必须办, 而且要办得体面、隆重。

正月期间, 毛泽东没有到亲戚朋友家, 而是早早地和弟妹们 (1912年, 堂妹毛泽建过继到毛泽东家) 一道, 为母亲的五十大寿而奔波。正月初八那天, 上屋场毛家热闹非凡, 毛泽东忙里忙外地热情地接待着亲戚朋友们。开席之时, 毛泽东首先带着弟妹们恭恭敬敬地为母亲拜寿。母亲文七妹感到非常欣慰。


第六次:出外游学先返乡

1917年7月, 学校一放假, 毛泽东就急匆匆往韶山赶。他之所以如此着急回韶山, 是因为他早与萧子升等人约好, 暑假要出外游学, 考察湖南农村和湘北一带的风土人情。但是, 对远在偏远山村的父母, 毛泽东一直放心不下, 所以他在与同学相约游学之前, 特地抽空回趟韶山, 探视父母。在这次探视时, 毛泽东还利用短暂的回家机会, 对韶山周边农村的社情民意作了一番调查, 为下一步游学做准备。

毛泽东这次回韶山, 过去少有史料提及,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对此也没有明确记载。笔者最近在查阅《毛泽东早期文稿》时, 看到了毛泽东对这次回韶山的记述。他在1917年8月23日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是这样写的:“今年暑假回家一省, 来城略住, 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 稍为变动空气, 锻炼筋骨。”

见到父母的身体稍有好转, 毛泽东才放心地从韶山回到长沙。然后, 他与萧子升一道, 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游学实践。


第七次:赴京之前回韶山

1918年暑假后, 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到北京办事。他这次到北京, 目的有两个:一是开开眼界, 与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接触;二是送新民学会中准备赴法留学人员到北京培训。考虑到这次离开湖南, 可能一时回不了家, 所以在离湘北上之前, 他趁学校放暑假 (当时, 他已经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到了一师附小教书) , 回韶山探望母亲。

自1916年以来, 毛泽东连续三个暑假回韶山。这段时间, 毛泽东回韶山的次数之所以这样多, 主要是因为父母的身体不好, 作为孝子, 他始终放心不下。

这次回家, 母亲文七妹的病仍不见好转。当时, 为了使母亲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治疗, 毛泽民等人已经将母亲送到外婆家休养去了。毕竟那里亲戚多, 母亲的兄弟姐妹也多, 有人说话聊天且便于照顾。毛泽东回到韶山, 听弟妹们说母亲已经到外婆家养病后, 放下行李就立即赶到外婆家, 在母亲跟前细心照料了几天, 以表对母亲的孝心。


第八次:灯下跪诵《祭母文》

1918年8月, 毛泽东从韶山回到长沙后, 动身前往北京。他先是为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子联系法语补习班, 然后到李大钊任馆长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图书助理员。正是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助理员期间, 毛泽东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但是, 母亲文七妹的病仍时好时坏, 始终不能康复。毛泽东母亲患的是喉蛾 (即腮腺炎) , 现在看来, 这只是很普通的疾病, 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 却是顽疾。所以, 毛泽东特地写信给两个弟弟, 要他俩将母亲送到长沙医治, 并安排在好友蔡和森家居住。1919年4月, 毛泽东在北京的工作有了头绪后, 便急匆匆地赶回长沙。

毛泽东回到长沙后, 不仅悉心照料母亲, 而且与毛泽民、毛泽覃搀扶着病中的母亲, 专程到照相馆与母亲留下了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合影。

不久, 因为驱张 (湖南军阀张敬尧) 斗争形势紧张, 毛泽东的工作特别繁重, 而且母亲的病这时也有所好转, 所以他要毛泽民送母亲返回韶山继续休养。

10月初, 毛泽东还在长沙领导与张敬尧作斗争时, 突然接到毛泽民派人送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看了母亲病危的信, 毛泽东心急如焚, 匆匆交代好手上的工作后, 立即带上在长沙读书的毛泽覃, 星夜兼程, 直奔韶山。当他们10月7日赶到家时, 母亲已入棺两天了。毛泽东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上。毛泽民告诉兄长, 母亲临终时一直在呼喊着他的名字。毛泽东闻言, 泪如泉涌, 心如刀绞。当晚, 毛泽东跪在母亲灵前, 不顾家人的劝阻, 一边为母亲守灵, 一边在油灯下, 含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祭母文》: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同时, 毛泽东又作灵联两副。其一:疾革尚呼儿, 无限关怀, 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 不能住世, 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头七”过后, 毛泽东忍着悲痛, 带上毛泽覃离开韶山, 回到了长沙。

母亲去世后不久, 毛泽东把父亲接到了长沙, 同去的还有堂伯父毛福生。与母亲到长沙时一样, 他们也一起合了影, 这张照片同样成了他们兄弟与父亲唯一的合影。


第九次:合葬双亲楠竹坨

1920年8月下旬, 毛泽东回到了韶山。他这次回韶山只作了三天的短暂停留。

母亲文七妹去世后不久, 毛泽民的儿子毛远益也因患急性肝炎夭折。接踵而至的打击, 使毛顺生再也承受不起,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920年1月23日, 毛顺生因患伤寒与世长辞。当时, 毛泽东正在北京领导驱张运动, 未能回家奔丧。所以这次回家, 毛泽东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父母合葬在一起。双亲接连去世后, 毛泽东一直在为革命奔波, 而按照家乡的习俗, 父母去世, 长子如果没有回来, 是不能下葬的。从父亲逝世到这次回家, 灵柩停在自家的晒谷坪上已经快七个月了, 没有入土。

1959年6月, 毛泽东在父母坟前鞠躬行礼

8月28日 (农历七月十五) , 是中元节。按韶山当地习俗, 一般从农历七月初九晚上开始“接客” (即接祖宗) 至家, 敬奉三四天。因为这是毛泽东父母“仙游”后的第一个中元节, 是“新客”, 所以是毛家的一件大事。这次毛泽东提前一天回到韶山, 先把父母“接”到家里供奉, 然后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送走”父母, 并把父母合葬在上屋场对面的楠竹坨, 使毛家子孙在家门口就能望见先人的“住处”。

接着, 毛泽东又到外婆家, 探视七舅的病情。因为在这不久前, 表兄文运昌曾捎口信给毛泽东, 告诉他七舅已经病重, 可能不久于人世。表兄还告诉他, 舅父在病中一直念叨他这个最有出息的外甥, 所以表兄希望毛泽东能抽时间回棠佳阁一趟, 看看舅父, 以了却老人的心愿。毛泽东一向十分敬重七舅 (大舅) 文玉瑞, 因为他的童年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舅舅和舅妈一直视其为己出, 而且七舅还是自己的启蒙老师, 特别是他能走出韶山到东山求学, 进而到长沙, 舅父是最大的“功臣”, 所以这次回韶山, 合葬父母双亲后, 他专程到了外婆家, 见了七舅最后一面。


第十次:劝说弟妹“舍小家”

1921年春节, 毛泽东距上次回韶山不到半年, 又一次回到故里。

这次, 毛泽东是带着毛泽覃回韶山过春节的。与到长沙后1917年回家过春节不同的是, 这次回韶山的毛泽东, 心里多了几分伤感。因为上次春节回家时, 父母都健在, 一家人其乐融融;而这次回家过春节, 双亲都已故去, 剩下的只有大弟毛泽民、大弟媳王淑兰、小弟毛泽覃和小妹毛泽建。

这时的毛泽东, 思想上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并精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等著作, 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所以, 在回韶山过春节前, 他心里已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劝说、引导弟妹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正月初九的晚上, 一家人围在上屋场老屋的火炉旁, 毛泽东和弟妹们拉家常, 道艰辛, 忧时感世。毛泽东说:“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头, 我们要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 舍小家为大家, 舍自己为人民才好!”他特别向大弟建议:“泽民, 你是不是把家里收拾一下, 也跟我到长沙读书去, 要得不?”

对于长兄的建议, 毛泽民也觉得有道理, 但只是感到太突然, 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特别是如何处理家产, 他作为这个家的“管家”, 一时还没有想出好的办法。他有些忧虑地问:“哥, 你说的我知道, 也愿意随你到长沙去读书, 但是, 我们这么一个大家怎么办, 家里的田哪个种, 屋哪个来住, 往来的账目怎么结, 财产怎么管理, 等等。难道父辈们辛辛苦苦创下的这份产业, 真的要‘败’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毛泽东听后, 笑了笑说:“这好办得很!田给穷人种, 屋给穷人住。至于账目, 把屋里的猪、牛卖掉, 兑成现钱, 别人欠我们的, 就莫要哒;我们欠别人家的, 让他们来兑。还有, 出去也莫带蛮多东西, 带上被子和换洗的衣服就行了, 带多了倒是个负担。至于说这个家‘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刚才我已与你们讲了, 今天我们‘败’这个小家, 舍弃这个小家, 就是为了全中国这个‘大家’。古人说, 有舍才有得, ‘败’了一个小家, 建成一个大家, 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二天, 毛泽民起了个大早, 冒着凛冽的寒风, 在屋前自家塘里打上来十几条大鱼, 除为大哥饯行外, 还把大部分鱼送给邻居。吃完团圆饭, 毛泽东和毛泽覃当日便起程赶赴长沙。

此后不到一个星期, 毛泽民遵照大哥的吩咐, 处理好了家中的事务, 告别妻女, 也到了长沙。他在省立师范附小搞校务, 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同时, 遵照母亲的临终嘱咐, 毛泽东对小妹毛泽建也作了妥善安排, 不仅帮她正式解除了同萧家的包办婚姻, 而且将她带到长沙, 让她进入长沙职业女子中学读书, 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紧接下页(毛泽东十四次回韶山实录2(第十一次至第十四次)http://www.hunaner.net/person/show.php?itemid=145)









 
关键词: 毛泽东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