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粟裕 » 正文

1984年粟裕逝世,讣告中有句话在其他将帅中从未出现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19  浏览次数:4717
核心提示:1984年粟裕逝世,讣告中有句话在其他将帅中从未出现过正说新史关注2023-07-18 08:16来自江西广告1984年2月,十位大将的之首粟裕

1984年粟裕逝世,讣告中有句话在其他将帅中从未出现过

seline;color:#222222;background-color:#FFFFFF;">
广

1984年2月,十位大将的之首粟裕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77岁。回顾他的一生,从1907年到1984年,这几乎就是旧中国到现代中国的整个历史。

回想往事,粟裕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南昌起义,之后跟着朱德进入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

在五次反围剿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血战数倍于己的敌人。

长征时期,他又留下来打游击,在蒋介石的老家建根据地。到了抗日战争,开始崭露头角,先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又成为第六师师长。

他的成功,离不开陈毅的慧眼识珠。当时在陈毅的赏识下,粟裕有幸成为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这有了他开启传奇一生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粟裕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从苏中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粟裕战无不胜。

而且每次以少量兵力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被称之为是“打神仙仗”的高手。

可惜,这位征战了一生的名将,落下了一身的毛病,最终没能出战朝鲜,后来天下基本太平,老将也未能再得以出手,最终于1984年离开了我们。

对于这位军中名宿,我党和人民对他的离去是痛心的,因此,党给予了他极高的规格,甚至在他的讣告中还留下了一句绝无仅有的话——尤其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

这句话的含金量相当高,表示了对粟裕军事指挥能力的高度认可。这句话罕见到什么程度呢?不仅没有出现在其他的开国将帅的讣告中,就算是全党、全国的历史上也绝对没有出现过。

关于粟裕能打我们都是认可的,可是对“非常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一点,粟裕是否真正做到了世俗罕见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大兵团作战”,大兵团作战战争规模较大,歼敌人数比较多,不属于战斗范畴,而属于战役范畴的作战。

能够达到这一级别,在历史上确实还是比较少的。

比较著名的大兵团作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这些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都有100多万,这是真正的大兵团作战,每次动辄都是几十万人的规模。

但是,解放战争我们打了几年的时间,真正到达三大战役的级别少之又少,多数时候都只是战斗范畴,其过程也远没有指挥的大兵团作战这么精彩。

那么问题来了,粟裕有没有打过大兵团作战?这个问题都不需要过多思考,我们就能直接给出肯定答复——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带了16个纵队,再加上二野的7个纵队,整整二十三四个纵队兵力达到了60万人,面对国民党的80万大军,60万对80万,这毫无疑问是空前规模的大兵团作战。

其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古代著名的长平之战和淝水之战。

而粟裕也确实表现出了大兵团指挥官的超强运算能力。不仅料敌先机,将小淮海扩大成大淮海,直接围了黄百韬。之后又围点打援助,靠着中原野战军的配合,把黄维困住,甚至顺势发起了对杜聿明主力的进攻。

在整个过程中,粟裕的兵力都远逊色于对方,而且杜聿明、黄百韬和邱清泉都是真正的军事家,可他总是能把兵力运算到极致。

尤其是碾庄之围时,他居然做到了让国民党炮火相闻,却老死不得相合的地步,以至于在决战之后,功德林的国民党将领们感慨:顾前则后寡,顾左则右寡,处处皆备,则处处皆寡。

大家都对粟裕的操作绝望了,毫无应对之策。就连前期能应对粟裕的杜聿明都不得不仓皇逃窜,最终也被俘虏,后来也是甘拜下风。

除了在战斗中的操作之外,粟裕还表现出了一个大兵团指挥官的可怕判断力。

当时杜聿明准备撤退,我党内部情报传来消息,指明了杜聿明逃跑的方向,党中央明令要求:粟裕必须要堵在这条路上。

可粟裕居然能够质疑军委的决定,怀疑我党传出的确切情报,认为国民党不可能抛弃重装备走河网密布之所,而会走另外一条大路。

于是,他顶着压力,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另一边,将自己的所有身家都压了上去。

结果,杜聿明果然走了粟裕预料的那条路,粟裕再次追上敌人,并成功的将中原国民党百万大军尽数消灭。

也正因为这一战,粟裕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格局,原本的“北攻南守”的局势就此改变,粟裕的这支部队也从偏师变成主力,解放战争自此无大战。

看看粟裕这操作,这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不说和林帅进行高低的比较,就说和他旗鼓相当的杜聿明比较,粟裕简直不要太神。

那么问题来了,粟裕是天生就会打大兵团作战吗?当然不是。

作为后起之秀,粟裕其实经历了相当长的锻炼。

首先是苏中七战七捷,当时他第1次反对毛主席的建议,要求留下来打游击,还立下了军令状。结果,他以少量兵力大战敌人12万人,愣是消灭了敌人的王牌部队,取得胜利。

这应该是大兵团作战的第一次练手,此战展现粟裕的勇气和意志,也让大家知道了他的战略水平和大局观。

之后又进行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粟裕在战术方面几乎玩出花来,每次他和敌人作战都是围点打援,敌人敢来就消灭他的援军,敌人不来就直接完成既定的作战目标。

结果打的国民党诸多将领畏缩不前,碍于蒋介石的面子,又只能疲于奔命,结果空耗功夫,坐看队友灭亡。

到了孟良崮战役时,粟裕的作战水平又进一步提升,当时我军被敌人几十万主力围困,最怕的就是被敌人的一支部队缠住,然后被敌人围剿。

但粟裕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此次作战中将随机应变运用到了极致,对张灵甫将计就计,拿出一半的兵力围困张灵甫,然后再用一半的兵力去四处猛攻敌人的援军。

因为之前都被粟裕的围点打援打怕了,所以敌人都非常小心,一遇到猛烈进攻,就害怕粟裕要来收拾自己。最后,此战打的国民党援军个个都喊着遇到主力,请求增援,最终张灵甫绝望中抵抗被击毙。

打完孟良崮战后,粟裕又展开了著名的豫东战役,虽然这场战役我军付出了较大损失,但却是第1次与国民党的大兵团进行真正的硬碰硬。

国民党此次几乎没有任何破绽,逼得粟裕连预备队都全压上去了。

在这紧张时刻,粟裕把军队的计算和调动运用到了极致,抓住了时间差,先干掉被围困的区寿年兵团,然后以弱势兵力向黄百韬发起冲锋,搞得对方连架势都没架好,就被打得狼狈逃窜。

在兵团被打残后,他本人也被迫驾驶坦克,以兵团司令的身份冲锋。

根据党史记载,此战之后,国民党部队再也不敢单独出战,此后只能以大兵团抱团行动,而且国民党失去了机动的主动作战权,他们变成了后来三大战役中的死守状态。

到此为止,粟裕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基本成熟,之后就是淮海战役的“毕业设计”了。

结合以上内容来看,粟裕战术设计变化莫测,对敌计划灵活多变,对于大局的把控,有毅力,有勇气有眼光。

再加上他对部队调用恰到好处,以及总能抓住细微处的破绽,这种大兵团作战能力恐怕就连林帅也未必能去比较。

所以,党中央对他的讣告没有丝毫夸张,粟裕受之无愧。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