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粟裕 » 正文

58年志愿军奉调回国 发生粟裕“越权调兵”问题内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07  浏览次数:4561
核心提示:原题:真相:1958年调志愿军回国,是中央军委还是总参谋部?张雄文1994年12月,中央军委给蒙冤多年的粟裕公开平反,明确指出“19

原题:真相:1958年调志愿军回国,是中央军委还是总参谋部?

张雄文

1994年12月,中央军委给蒙冤多年的粟裕公开平反,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这是已长眠地下整整10年的粟裕等待了36年的最高组织结论。

粟裕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多年后仍然有人坚持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错误结论,与中央军委的公开纠错结论背道而驰,借未经权威部门政审的《彭德怀全传》一书的出版,继续给九泉之下的粟裕泼污。

该书对粟裕当年被扣上的“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里通外国”等罪名,以及“一贯反领导”、“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权限”、“告洋状”等罪状选择性避而不谈,强调粟裕仅仅是“受批评”,原因是所谓三次“擅权”,其中之一是“擅自以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回国”。

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作为曾经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是十分清楚的,即便是豫东、淮海战役等军情紧急的情况下做部署调整,他都及时报告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1951年12月,中央军委出台新的关于调动部队权限的规定,也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而当时粟裕正是仅居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之下的唯一副总参谋长,对这些规定可谓耳熟能详。

1957年11月,毛泽东和金日成在莫斯科商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这年12月,返回国内的毛泽东正式决定撤回在朝鲜的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

彭德怀与粟裕随即奉命开始准备确定志愿军回国后的驻地,告知有关大军区同省委磋商接待准备工作。

1958年2月,粟裕按照要求提出了志愿军撤回国内及回国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彭德怀主持的中央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后,第二方案得到基本同意。

2月14日,周恩来与陈毅、张闻天、粟裕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朝鲜平壤出席群众欢迎大会。2月 19日,中朝政府发表撤军声明,第二天志愿军总部也发表了声明。

粟裕于2月21日随周恩来等人回国后,彭德怀于2月25日又主持军委会议,讨论志愿军回国后的各项工作。

根据军委会议的多次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

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中央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未获彭德怀的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然被他打了回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

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审阅。

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者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都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本意是留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

但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终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

也就是说,粟裕虽然曾经按照彭德怀的要求,起草过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但这个电报又被彭德怀和军委会议否决,既未上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也未下达给志愿军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仅仅送呈彭德怀审阅的电报草稿。而真正实施调动志愿军回国的正式命令,署名是中央军委。

但这样一份电报草稿,多年后却被《彭德怀全传》一书指责为粟裕“越权调兵”,而且将粟裕当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违心检讨作为证据。(选自《眼底吴钩——受不尽的粟裕》,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版,作者张雄文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