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湘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李宁民|伏羲生于天水 伏羲文化宝库持续“升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24  浏览次数:431

6月21日,由天水市政府与凤凰网主办的“2023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在羲皇故里天水举办。本次论坛以“天一生水——伏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市场转化”为主题,专家学者、文化名流及文旅、传媒等相关领域精英同台共话人文始祖伏羲,阐释伏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探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路径与国际传播策略。

天水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李宁民发表主旨演讲。

天水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李宁民,以“内体外用:伏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为题,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以考古资料和史料为基础,结合对伏羲传说的历史考察,对伏羲文化的起源、伏羲祭祀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做了详细解读。

李宁民认为,伏羲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又是中华哲学体系、神秘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之宝库。随着时代的变化,伏羲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增益,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是需要传承并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创世”伏羲生于天水 有史有据

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国家出现之前,都有一段漫长的文明发展史和民族形成史。在中国远古时代,亦即夏以前的发展阶段,也称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上古时代,就是中华文明的早期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神人合一的创世英雄,其事迹与文化创造活动,基本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真貌。伏羲传说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反映。

通过百年来考古发现,渭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期最早发现中华先民活动的区域。考古发掘的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和圪垯川等史前遗址表明,早在8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且文化创造活动一直绵延不断。

天水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据调查,天水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达500多处,其中仰韶文化早期遗址14处。表明处于渭河上游地区的天水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富集区。

伏羲传说最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于儒家经典和诸子之书。秦汉后不断得到扩充。唐时形成比较完整的形象和事迹记述。综合有关文献记载,伏羲生于古成纪,《元和郡县图志》:成纪县,本汉旧县也,属天水。另有关传说和记载:女娲、黄帝也出自天水,其中伏羲是一位开创早期文明的创世英雄,他带领先民最早由渔猎经济向农耕时代过渡,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迈入,并沿渭河向东迁徙,兼并了许多部族,最终创立了龙图腾。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主要有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兴庖厨、造甲历、制嫁娶、定姓氏、创礼乐、制九针、立占筮、设九部、龙纪官、服诸夷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方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综合考古发现和古史记载:天水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我国远古时期始祖文化的起源地。在7000年前后,出现伏羲这样的“创世”人物是符合史实的。汉唐以来,伏羲一直享有“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崇高地位,并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以伏羲族群为主体形成的伏羲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伏羲祭祀历千年 延续中华文脉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创世英雄、人文始祖。祭祀伏羲活动由来已久,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祭祀礼仪。目前,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活动主要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形式。民祭的祭祀礼仪是效仿于明清的官祭,而公祭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天水伏羲庙建筑格局等因素,重新制定的新的祭祖礼仪,形成了以祭祀活动为主题,富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

公祭伏羲大典现场

史载,历史上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宣公四(前672)年“设密畤于渭南,祭青帝”,青帝即后来史记中的太昊伏羲。发迹于天水的秦人,在关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伏羲是非常敬仰的。西汉时期定太昊伏羲为春帝,句芒为春神,在立春之日一起祭祀。唐代在京师长安建立了三皇庙,专门祭祀三皇,确定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祭祀。宋时在天水卦台山创建伏羲庙,是史料记载天水最早祭祀伏羲的场所。金、元两代天水祭祀伏羲沿袭宋代礼制。

历经上千年的官方祭祀,三皇祭祀早已经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广泛深入民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知州傅鼐等地方官员奏请朝廷批准,在秦州城修建了今天的伏羲庙,时称太昊宫,秦州的祭祀伏羲逐渐由卦台山转移到伏羲庙,秦州伏羲庙形成了全国性祭祀伏羲中心。明嘉靖三年(1524年),礼部特向天水伏羲庙颁发了《太昊庙祭文》。清初沿袭明代规制,但中晚期后祭祀活动日渐转衰,并由官方祭祀变为民间祭祀。由于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伏羲诞辰的日子,因而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由原来一年两度变更为每年正月十六祭祀,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1988年,时值龙年,相传农历五月十三为龙的生日,伏羲又为龙祖,天水市政府顺应民意,恢复官方祭祀伏羲活动,并将祭祀日期定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2005年,大典又升格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持祭祀。

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每年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形成省部共办规格。

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将大典时间确定为每年公历6月22日。

2014年,海峡两岸实现首次共祭,至今已是第10年,在台湾各个阶层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9年,值此公祭伏羲大典恢复举办30周年,前来参祭的人数达到了历史之最,据天水联通公司采用5G大数据对天水6月10日至22日旅游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天水客流总数为358505余人次。其中6月22日公祭伏羲大典举办之日,进入伏羲庙祭拜人数为101548人,来自于甘肃38241人,占37.66%;省外和境外63307人,占62.33%。

天水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李宁民

中华文化根在伏羲 精神纽带维系世代华人

伏羲文化,是以伏羲及其氏族部落为主体的族群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以历代口耳相传及至先秦以来典籍史乘记载的伏羲、女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而逐渐传承发展形成的内容广博、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伏羲文化是中华本源文化。伏羲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创造者,代表中华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的阶段,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先导的时期。探讨中华早期文明,了解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的社会动态和文化活动,以伏羲为主体的中华始祖的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是重要的参照内容。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通过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华文明呈一体多元起源格局。但无论如何,伏羲、女娲始终尊为华夏始祖,众多的民族都认为伏羲为其始祖,自认本民族为伏羲氏族的后裔或支系。与伏羲、女娲有关的伏羲感生神话、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芦神话、龙图腾与龙文化、龙蛇禁忌、八卦符号等与各项创造发明传播广泛,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民俗文化。

伏羲文化是中国哲学文化的宝库。伏羲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造书契、画八卦,八卦是中华先民理性思维和高度智慧的结晶。由八卦而《周易》并由此形成的易学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解释世界、规范人伦的钥匙与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以它为基础,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传统的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学、军事以及婚姻礼制、宗教理念、史学研究等学科的发展。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湖湘文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湖湘文化
推荐湖湘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