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湘文化 » 古今故事 » 正文

毛主席的故事06:毛泽东和萧子升 二人游学在一寺庙见方丈得预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05  浏览次数:647

毛萧二人相识相逢相知

毛泽东和萧子升二人可以说在毛泽东刚入校不久就认识了,当两个文采飞扬的人碰到一起,他们表现的都是对彼此的欣赏。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展览室,常常展览一些学生们写的优秀文章供大家学习,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文章经常出现在那里,甚至有次萧子升的文章被杨昌济在满分的基础上又加了5分,久而久之,他们便认识了。

毛泽东文采飞扬是因为自小便开始读书,久而久之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萧子升则是自小耳濡目染,受到文化的熏陶。

萧子升出生于1894年湖南省湘云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萧子升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曾写下“不为我而造就我,而为国家造就我;不为我求学问,而为学问求学问。”表明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为国奉献的远大抱负,受到了杨昌济的认可与赞赏。


 杨昌济本人曾说过,自己在湖南省第一师范中学教过那么多学生,唯独对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三人最是欣赏,由此可见他们三人身上有着未有的学识和抱负。

  自毛泽东与萧子升相识以后,他们二人便形影不离,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闲暇时候遇到的美景,你赋诗来我来对,好不快活。在他们学校后面有一个妙高峰,那是他们的秘密基地,他们登到山顶,向下俯瞰,从古代大事到当今社会动态,每一个都是他们展开讨论的话题。他们的友情也在一场场讨论中迅速升温,大有遇到知己的感觉。


萧子升

 这种状态即使到萧子升毕业后也未曾减退,只萧子升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毛泽东就给萧子升写了13封信,字里行间都是两个热血青年的激情,舒展的信封是他们想伸展的抱负。

 毛泽东的治学态度、治学途径、治学方法、治学目的在纸上写明,他在信纸上大施拳脚,萧子升在那头指出改善方法。对于他们之间的友谊,毛泽东当时曾说:“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

 萧子升懂毛泽东的爱书嗜学,于是提出把祖遗的经史子集无偿送给他,毛泽东很是激动,但觉得不能贸然接受,平常自己读的很多书都是从他那接的,于是婉然拒绝,说:“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

毛泽东和萧子升是同学,更是知己,他们懂得彼此的想要,也知道彼此的理想—为了更好的中国而奋斗。

二人游学得预言

 到了1917年的暑假,毛泽东谨记恩师的教诲,谨记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觉得自己不仅要读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从所看所感中进行学习,于是建议萧子升一同去游学,不带一分钱,去体验社会最底层的人生百态,深入了解和体会百姓疾苦。萧子升欣然答应,于是,二人便开始了一个多月身无分文的游学生活。

 二人说走就走,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工作,只剃了头发,穿着短装布衫就出发了,走到哪算哪,有点乞讨的感觉,只有时候会写字卖钱,即写些对联卖出去换些盘缠。二人边走边学习,都能在到达一个新地方后很快地融入进去,所以增长了许多见识。

 期间他们多次以天为被地为床,风餐露宿体验底层生活。有次在他们走到宁乡县城的时候,只见天马上就黑了,可他们还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他们知道再找不到地方只能再一次露宿在荒郊野外了,可在这时,他们听到了远方传来的浑厚的钟声,于是他们快步来到了那座寺庙。

到了寺庙前,他们敲门并向小和尚表明想要借宿一晚并填些肚子,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的目的是想要多了解生活,于是在来到寺庙的途中就一致达成意见想要见见寺庙的方丈,更深入了解当地的状况。于是向小和尚表明想要见方丈,小和尚要求他们写下各自的名字就去通报了。

 毛泽东和萧子升在小和尚的带领下来到了方丈的房间,见到方丈正在闭目打坐,于是并未开口说话,看到屋子里摆满了书籍,除了一些佛教书籍之外,甚至还有《老子》等古典著作,便知这位方丈一定不简单。

谁知方丈突然开口,指着毛泽东说:“你是毛泽东?”在毛泽东点头后又对着萧子升说:“你是萧子升?”他俩很是疑惑,不知之前未曾见过,方丈是如何认出他俩的,便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然后方丈解释道:“老衲本是佛门弟子,并没有通晓万物的本事,只是毛泽东三个字在字格里占了三格,萧瑜(萧子升后来改名萧瑜)占了两格,见人如见字,一眼就可明了。”

毛泽东很是惊喜,觉得方丈不同寻常,便向他说明了二人此次出来游学的目的,方丈问其缘由,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如今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从佛教文化到社会状况,从古典书籍到寺院情况,他们聊得不亦说乎,方丈欣赏毛泽东的智慧,毛泽东也从讨论中解开了自己的一些疑惑。


可方丈却突然转向萧子升,思索了一会说:“萧施主,你可愿意于此常伴,青灯古佛?”萧子升听完先是怔住了,随后不假思索地答道:“自己还未娶妻,况且还要与润之兄一起闯天下。”

 方丈似乎知道他的回答,但还是略感惋惜地说道:“只怕萧施主不留此山,日后也难留在中国。”萧子升很是困惑,但并未放在心上,但不知几十年后的他想起这段经历时是否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呢?

接下来方丈问毛泽东对如今的佛教有什么看法,中国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宗教信仰并能和谐共处呢,毛泽东说宗教存在自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佛教自古就存在,而且还有那么多人信它。所以他说:“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方丈欣慰地对毛泽东说希望他日后不要忘记自己现在说的话。


 对毛泽东和萧子升而言,他们的游学经历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寺庙之旅也许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收获,但终归只是一个小插曲,他们未把方丈的两个预言放在心上,孰不知,几十年后悄然实现。

 道不同不相为谋

 游学回来后,毛泽东和萧子升以及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国家的出路,随后,在1918年4月,他们建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任干事,他们积极拉动进步青年,学会人员也从最初的十几二十人发展到近百人。

可随着学会的发展以及当时教育发展状况十分不良好,他们为学会成员的出路犯愁了,毕竟学会成员大都是即将毕业的或正在教书的人。这时调到北京大学的杨昌济来信说蔡元培、李石曾等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毛泽东他们很是欣喜,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最终,萧子升去了法国留学,信仰无政府主义,主张中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而毛泽东在中国不仅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担任了《湘江评论》的主编,深受李大钊等影响,信仰马克思主义。


 两人真正的决裂是在1921年3月萧子升专门回到长沙与毛泽东进行讨论,想要说服毛泽东,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毛泽东气得对萧子升说:“你去穿你的长袍马褂去吧。”从此,两人再无多少交集。

 他们站在了对立面,这不仅是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还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事实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证明毛泽东的选择是正确的。


萧子升

seline;color:#333333;text-indent:0px;background-color:#FFFFFF;"> 萧子升后来加入了国民党,当国民党大势已去时,他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乌拉圭,至死也没能回到祖国。

seline;color:#333333;text-indent:0px;background-color:#FFFFFF;"> 而毛泽东在建国后,想起了那段寺庙经历,不仅未打压佛教发展,反而十分重视宗教问题,鼓励其发展,得以让各个宗教在中国继续和谐共存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湖湘文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湖湘文化
推荐湖湘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