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湘文化 » 乡土风情 » 正文

民间关于立春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03  浏览次数:3002

四时轮替以“春”为首,万象更新以“春”为始,春之始谓“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于公历2月3-5日交节,万物闭藏的冬终于结束了。在人们心目中,它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耕播种的时间符号,那春衫薄衣的暖意仿佛就在眼前了,精神也抖擞了起来,于是北宋吕夷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到空余恨”。

江南立春却未入春,所谓“细风先动柳,残雪不藏梅”,春寒料峭,风冷依旧,田野里还十分干净,去年留下的稻桩蒙着白霜散落在土地上,偶尔有鸟雀在上头跳动几下。然而人们的“春心”早已按捺不住了,正是“年大不如春大”,各处春事热闹。清人吴梅颠《徽城竹枝词》记到:“正月十三三月十,江村看罢又槐塘。争奇斗异做春事,人海人山奔若狂。”此时人们最关心的事儿还是不误农时,及时耕种,于是立春的大部分活动都围绕“劝春”展开。

1. 迎春鞭春牛,农时不可误

立春的前一日,清晨天色尚未全亮,江南市镇中便出现了一支队伍。前头有全副仪仗、鼓乐开道,中间州、县长官率领府衙所有属僚,皆着官服,甚是庄重;后面是花团锦簇的伎女、乐工、梨园、百戏、声歌杂沓、服彩鲜明,并有农人,手执农具,浩浩荡荡地往东门外而去。

北京建国门街道鞭春牛

这便是清人褚人获《坚瓠集》中所描绘的吴中立春迎春的场景。迎春的队伍来到东郊,迎接早已安置在那里的芒神和春牛。芒神,是春神;春牛,大都是泥塑的,清代晚期以后也有用纸牛或者活牛的。主祭宣读祭文,上祭品,行叩拜之礼,一系列仪式完毕,迎春队伍便如来时一样,热热闹闹地将芒神、春牛迎接回城。入城后,鼓乐喧天,看热闹的人群如潮水般涌上街头,夹道聚观,争掷五谷,笑称“看迎春”。见着春牛远远行来,大家蜂拥而上,争抢着摸一摸,有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女人们则抱着娃娃,绕着春牛转三圈。俗信以为这样便能沾上春牛身上的福气,一年里灾病全无、吉祥如意。

句芒,《大鱼海棠》海报图

芒神,即句芒,是草木与生命之神。传说句芒是五帝之一少昊神的儿子,名为重,死后为木神,即春神。在《山海经》中,他鸟身人面,驾乘着两条龙,手中拿着象征万物法则的圆规,他掌管着花草树木的发芽生长,为飞禽走兽带来生机。当寒冷的冬天结束时,冬之神玄帝、北风之神玄冥开始了休养,句芒与青帝太皞从东方莅临人间,并带来了和煦的东风。历史上,人们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他的到来,似乎蕴藉了一整个冬天的生命力也将随着他的降临勃发出来,春的气息渐渐弥漫开来。

句芒同样象征着生命,为人们带来的是福寿延年与幸福安康。《墨子·明鬼》记载着一个他赐予秦穆公寿命的故事。据载,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代明主,他体恤百姓、任人唯贤。一次,秦穆公在宗庙祭拜,句芒神从天而降,告诉他天帝感念他施行德政,特派自己为穆公增寿19年,并保佑秦国六畜兴旺、繁荣昌盛。言毕,乘祥龙飞腾而去。

篁岭迎句芒神

句芒善飞,背有双翼,是凤凰的化身,只爱栖息于梧桐树上。浙江衢州九华灵鹫山梧桐峰下有一个自然村,名为外陈。这里的人们自古崇拜句芒,于是先民们便在村口种下了大片的梧桐树。栽下梧桐树果然引来了凤凰,一日句芒飞经此地,看到如此繁茂的梧桐树,便在外陈栖息了下来。

浙江衢州梧桐祖殿

随着句芒的到来,村里村外花朵绽放,草儿萌芽,庄稼禾苗长得格外壮实。村民们便在村边的梧桐峰上修了一座庙,祭祀句芒神,并为它起名为“梧桐祖殿”。

现存的梧桐祖殿屋舍建于清末,于民国22年重修,白墙青瓦的屋舍在绿树丛林掩映下极具清丽之色。如今每年立春,四邻八乡的人们便汇聚在这里,在句芒神像前的案几上摆上香炉、烛台、装满捞饭的饭甑、清茶、梅花、松柏和竹枝等;在大殿内悬挂上红彤彤的二十四节气油纸灯笼。待到交春时刻,鸣放鞭炮,焚香行礼,大开殿门迎春纳福。

浙江衢州立春祭

历史上地方官还在府堂内举行鞭打春牛的“鞭春”仪式。父母官或是当地声望高的长者持了彩鞭,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一道“春耕令”便颁布了,一年农事的开始。然后,春牛便被兴奋的人群打得稀巴烂,土块也散得四零八落,农人们亦是争着拾取,拿回家去,预备放入蚕室,说 “其家宜蚕,亦治病”。

清时,上海有一种纸糊的春牛,拿竹木做成支架,糊上纸,在纸牛的肚子里装上五谷,鞭打时,纸被打烂,五谷从牛肚子里散落出来,便讨了“五谷丰登”的好彩头。

芒神也好,春牛也好,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也时刻提醒着农人“不可误农时”,自然又在其中寄予了企佑丰收的希望。

2. 咬春卖春困,春酒介眉寿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孕育,田野山间各种菜蔬、果物开始破土而出,舌尖的美味渐渐复苏。俗话说“不时不食”,古人于立春日吃萝卜,称为“咬春”。除了萝卜,还有青菜、春饼、春卷等都可以“咬”。

旧时江南人立春多食春饼,清人顾禄《清嘉录》说:“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至于当时春饼的模样,袁景澜《吴郡岁时纪丽》描述它说“饼薄形圆,裹肉脍及野菜熟之”,食用时便是使用圆形的饼皮包裹着肉糜或是蔬菜一同吃。

还有人专门做了一首《咏春饼》:“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这春饼,饼皮雪白,被烤得热乎乎,裹着菜丝,咬在嘴里,脆脆生津,实在诱人,邻里之间相互馈赠,以为上品。

如今江南春饼倒是不多见,人们似乎更爱吃春卷。正月里,当一盘子炸得金黄金黄、垒得小山坡似的春卷被端上桌子时,馋嘴的孩子一拥而上,急不可耐地捞起一根往嘴里塞,一边又被烫得直吹气。这样的场景也许至今还留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吧!

春卷的吃法与春饼相似,也有人认为他是由春饼演变过来的。江南人春卷吃得讲究,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裹着炒熟的馅儿,一层一层卷起来,两头一叠,裹得好像一个小枕头,然后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荤素皆宜,咸甜两便。炸成金黄色的春卷一根根叠在那里,犹如金条一般,于是立春日摆上一盘春卷又有“黄金万两”的寓意。

扬州春卷是江南名点,皮薄酥脆、鲜香美味,一年四季皆可食用,清代有人赞它说“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林兰痴《春卷》)。好一个“春到人间一卷之”,萝卜丝馅儿、韭菜馅儿、豌豆馅儿、春笋肉丁馅儿等等,各色时鲜食材无不可入卷,真是满口春意盎然。

春日风和日丽,人们常有慵懒乏力、困倦欲睡的“春困”之感,旧时苏州一带小孩子们便互相玩起了“卖春困”的游戏。南宋范成大有《春困二绝》,诗前小序说:“吴俗,立春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

立春一早,孩子们互相呼喊“春困”,若是谁答应了,春困就被卖给了谁,这样一来,自己的春困也就消解了。不过,陆游《开岁》诗中又有“卖困不灵仍喜睡”之语,可见此举实际上并不灵验,只是孩童之间的戏耍欢闹。

清时,江南还流传着一首《春字歌》,通俗亲切、琅琅上口,说:“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连续8个“春”字,音韵流转之间,颇有春之灵动。其中提到春酒,即为冬酿春熟之酒。《诗经·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秋季收割的稻谷便用来酿造春酒,春酒可来求长寿。

江南产酒,尤以黄酒为佳,这酒不似白干性情火爆,也不像米酒浑白暧昧,更不是那紫红紫红的葡萄酒,琥珀色的酒汁自带甜味,缓缓入喉,一幅绍兴咸亨酒店老木柜台上,一碗黄酒就着一碟茴香豆的图景便在脑海中绵绵展开。

黄酒以糯米为料,是典型的发酵酿造酒,整个酿造工艺始于立冬开耙,止于立春开榨,若是算上前前后后的辅助工艺,则要跨越两个年份。酒谚“缸边冻得十指僵,换来开春老酒香”说的便是此意。

立春前后,黄酒的酿酒师傅们开始忙碌起来,“春场”或是“春榨”开始了。他们要对去年立冬以来,在风霜雨雪中经过百天缸酵、坛酵后的带糟酒坯进行逐一开缸检验。将发酵后的酒糟酒液装入干净的布袋中,压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汁。如今酒厂的车间内多使用压榨机分离酒液与酒糟。榨酒后,酒液还要经过过滤、澄清、杀菌后再次封坛,储存一年以后便可开饮。

榨酒

旧时,家家都能做酒,不过家庭制酒全凭感觉,口感好差时好时坏,于是乡人便将自家最好的酒装入涂成朱红色的酒坛里,用来宴客,俗称“元红”,意即“好酒”。至于那些口感稍差一点儿的,便留给自己人喝了。除此之外,黄酒亦有加饭、花雕和善酿几种。虽然元红背后也没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但江南人家好客重礼之俗颇让人心生暖意。

立春节气,人们迎春、祭春神、咬春,在春寒中开启新的一年,等待着温暖的春天降临江南大地,正是“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年大吉。

作者袁瑾、萧放,本文节选于《二十四节气在江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湖湘文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湖湘文化
推荐湖湘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