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毛泽东 » 正文

朱老总评价毛主席的这句话,相较于邓公的评价,更能代表人民心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22  浏览次数:3567
核心提示:前言:作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朱德元帅和邓公都曾对毛主席有过客观而又极高的评价。邓公说: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

前言:

作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朱德元帅和邓公都曾对毛主席有过客观而又极高的评价。


邓公说: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朱德元帅说:“我一生跟过三个领袖,毛主席是我跟过的领袖中最好的领袖。”


这句非常接地气的朴实话语,更接近普通百姓的俗语,代表他们朴素的心声。


这两段评价,虽然出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却表达了两位老革命一生追随毛主席的肺腑之情。


会当水击三千里:

1840年鸦片战争后,长达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此拉开序幕。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折之际,甲午海战、维新变法、满清覆灭、民国建立等一幕幕历史大戏相继上演。


那既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呼唤英雄的年代,一代伟人毛主席便于1893年应时而生。


他7岁启蒙,熟读传统儒学,爱看古典文学。


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养成了手不释卷、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直无私、胆勇过人的性格。


自14岁时看过《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开拓了视野之后,他便离开故乡接受新式教育。


并由此先后接触维新变法,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政治启蒙。


至21岁时,他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恰同学少年,他广交良友,问苍茫大地,他挥斥方遒,发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弘誓大愿。


毕业之后,他两度前往北京,受到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感染和启迪,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方兴未艾,五四运动的爆发,风起云涌。


毛主席趁此时代东风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并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在此期间,他逐渐确立了自己超凡脱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后,毛主席参加党的一大,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赴安源指导路矿工人大罢工。


深入底层,植根乡村,他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流击水,指点江山,他悟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身份来到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


攻打长沙失利后,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指挥部队改走湘南。


由于敌人一路围追堵截,部队历经艰难险阻,至江西永新三湾村休整时,官兵们的士气显得十分低落。


关键时刻,毛主席高屋建瓴,扭转乾坤,对部队实行政治和组织整编。


以连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确保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制定三大纪律,创建了新型人民军队的雏形,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本着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的宗旨,毛主席经过深入调查、反复斟酌,最终决定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落脚点。


为此,他单身赴会感召袁文才,以诚待人说服王佐。


不仅让起义部队得以顺利地在井冈山扎下根来,还团结了袁、王二部地方农民武装,由此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冲天壮志付飞鹏:

比毛主席大7岁的朱德,于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贫苦佃农之家。


身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朱德自小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坎坷,见惯了百姓的饥寒交迫。


父亲倾尽所有供朱德读书,只为望子成龙。


但朱德却从书中、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


他由此立下了反抗剥削压迫,为天下劳苦大众谋求幸福的远大理想。


23岁时,他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很快便接受民主进步思想,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一员。


毕业后,他加入了滇军蔡锷部,相继参加辛亥革命以及护国战争。


转战十余年间,他屡立战功,得以升迁,更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



民国虽然建立了,可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象却依然丛生。


这一切,都让爱国爱民的朱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呢?


至1922年,朱德决定放弃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遍访各地求索真理。


在上海会晤过孙中山和陈独秀之后,他远赴德国结识了周总理。


受其影响,朱德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接受军事培训。


归国后不久,朱德于1927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


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起义军遭受挫折,一路南下突围,急剧减员。



两个月后,部队行进至江西境内时,仅剩不到千人,又与中央失去了联系,可谓是人困马乏,孤立无援。


眼见将士们信心不足,情绪消极,朱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在陈毅的配合下,朱德在部队中接连开展了三次整训活动,史称“赣南三整”。


在安远统一思想,重新树立了将士们的革命信心,展望了通过结合农民打游击的方式壮大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大余改革制度,将部队中的党员和团员合理分配到各个连队,积极发挥这些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加强并稳固党的基层工作。


在崇义整肃军纪,明确规定所有缴获必须归公,所有官兵必须服从上级指挥,绝不允许侵害工农利益。



除此之外,朱德还经常亲自指导部队开展游击战的军事训练。


此时的朱德与毛主席并未相识,可是他的赣南三整却与三湾整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经过整训,部队坚定了信心,严明了纪律,整个精神风貌得以振奋,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渐强大起来。


此后,这支部队在朱德和陈毅的率领下又发起了湘南暴动,进一步扩大了实力,成为日后创建红军的中坚力量。



钟山风雨起苍黄:

朱老总和毛主席所率领的两支部队,于1928年会师于井冈山,并统一整编为红四军。


两位巨人之手紧握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中国革命即将开启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伟大航程。


红四军建立之初,朱老总和毛主席不仅联手指挥部队数次挫败了敌人的“会剿”,还创立了十六字游击战方针。


为了打破敌人的武力进攻和经济封锁,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闽西赣南并接连取得大胜,开辟了中央苏区。


上海中央机关于1929年给朱老总和毛主席发来的一封“二月来信”。


由于通讯困难,中央机关不能及时了解苏区的状况,所以在这封信里作出了让红四军化整为零,各自发展的决定。



事实上,面对敌人的频繁围剿,红四军即便是全线出击,犹觉兵力不够,怎么还能分兵御敌呢?


毛主席因为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而落选了前委书记,前往福建养病,朱老总一肩挑起了军政重担,深感独木难支。


于是,他派陈毅前往上海汇报苏区的真实情况,中央由此作出正确决定,充分肯定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红四军党组织随后于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加强了党的思想性和先进性建设工作,并从此真正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建军理念。


此后,毛主席以超凡的智慧与谋略,使得红军在多次反围剿中以弱胜强,赢得了同为军事行家里手的朱老总由衷的钦佩与欣赏。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朱老总下定了一生矢志追随毛主席的决心。



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一向沉稳谦逊的朱老总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路线,并斩钉截铁地说道:


如果继续这样,我们就不能跟随走下去。


作为红军总司令,他的发言显然有着极重的分量,为毛主席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当张国焘阴谋分裂,率部南下的时候,朱老总坚定地支持中央北上决定,并大义凛然地表态道:


朱毛永远不能分割。


抗战期间,毛主席作出《论持久战》的光辉论断,朱老总率领八路军坚决执行,开辟华北敌后战场。


在党的“七大”上,朱老总号召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全军,并带头衷心拥护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一生跟过三个领袖,毛主席是我跟过的领袖中最好的领袖。”


这番话既发自他的肺腑,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公在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对毛主席这样评价道:


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公这番话,既是对毛主席历史功绩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客观阐述。


从鸦片战争到上世纪70年代,是中西方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碰撞。


在这次碰撞之初,古老的中国封建王朝败给了经历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


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在经历了百年苦难之后,新中国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困境,所以毛主席才告诫全党:


解放全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逐渐建立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科技革命。


先进的科技和和发达的经济水平,既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又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此时邓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综合国力与世界强国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邓公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毛主席的评价,既表达了他的敬仰之情,更表现了他肩负重任,继往开来,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坚定决心。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发展新形势下的伟大觉醒和战略,中国由此主动融入到世界体系之中,中西方开启了第二次碰撞。


人间正道是沧桑,西方用200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进程,中国只用了40多年。


如此无与伦比的成就,有赖于先辈们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结语:

今天的中国已经稳步行进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征程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时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毛主席、朱老总、邓公等老一辈伟人的光辉形象,始终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从未离去。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