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胡耀邦 » 正文

一生廉洁的胡耀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25  浏览次数:2316
核心提示:原标题:一生廉洁的胡耀邦作者:詹国枢丨人民日报社海外版原总编辑写在前面的话:前些年,我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时,曾与周幼马

原标题:一生廉洁的胡耀邦

作者:詹国枢丨人民日报社海外版原总编辑

写在前面的话:

前些年,我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时,曾与周幼马委员外出考察,聊起他的父亲马海德,其中就有与胡耀邦交往的故事,兹选一则,刊载于后。

岁月好像是过滤器,越是时间久远,越是能将历史真相沉淀下来,让人们看得更清楚、认识得更明白。

胡耀邦是我党历史上难得的有个性、敢担当的卓越领袖——此一结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此话从周幼马委员口中说出,就更加可信,也更真诚。

因为,周幼马不但见过胡耀邦,而且还比较熟悉。

周幼马,著名国际友人马海德之长子,1943年生于延安,马背上长大,解放后跟随着父亲进城,读书,工作。《今日中国》高级摄影记者,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前些日子,我与周幼马委员随政协考察团到徐州、连云港、盐城等苏北地区调研。相处数日,脾气很是投缘,挺谈得来,便时时从马兄这位老革命身上,听到不少我党高层轶闻逸事。

“胡耀邦是我党历史上难得的有个性、敢担当的卓越领袖。”此话从马兄口中,多次说出。

至于哪些事实证明胡耀邦有个性、敢担当?马兄自然说了不少,然而我们只是闲聊,不能够随便写出来的。

这样,我给您说件小事,看看胡耀邦的个性吧——周委员开始讲故事:

有一年,具体哪年,记不大清楚了。反正胡已经是总书记了,我父亲当时还在卫生部当顾问,主要搞麻疯病防治工作,大部分时间在下面跑。

那天,父亲有事要找胡耀邦,他们在延安就挺熟,后来关系也还不错,但地位悬殊,来往也就不多了。

我父亲那人,从不给人添麻烦的。可这次不找胡耀邦不行呀!于是给他秘书打了一电话,说是希望见一见总书记,说完,就出去散步了。

哪晓得胡是个恋旧而且还是个急性子人,秘书刚一汇报,他就回话说,叫父亲立即去见他!家里赶紧把父亲喊回来,父亲急匆匆赶到中南海。

事情谈得很好,汇报完毕,胡耀邦说,没有问题,您说的,我们很快就办!又问,您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我父亲说,我是外国人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了,但是,还有几个朋友,也在中国工作很久了,也入了中国国籍,对国家贡献很大,可是至今还不是政协委员,不知道您能不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胡耀邦听了,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我父亲见他为难,便不再多说,打算起身告辞。

胡耀邦说,您先别走!您说的这个问题,我正在考虑。不过呢,一时恐怕还不好解决,因为,他们还不是中央委员。

我父亲一听,哈哈大笑!他晓得,是自己把话给说岔了。

他本来是希望吸收这些朋友为政协委员,可父亲的中国话说得不好,对中国政治制度也不了解,哪分得清什么是政协委员什么是政治局委员呀?胡耀邦以为,父亲希望把这些外国朋友吸收为政治局委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可一时又找不到理由解释,有点左右为难。

听我父亲这么一解释,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胡耀邦确实是伟人,但也是性情中人,待人非常随和,根本没有架子,不会自认为自己怎么怎么了不起。

我父亲去世以后,胡已经下台,晾在一边。父亲的追悼会,本没有通知他,但他坚持要来!

在灵堂里,胡耀邦叔叔紧紧握着我的手,握了很久,很温暖。我看见,他眼眶里全是泪水,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詹国枢编后小语:编完这篇文章,似觉意犹未尽。胡耀邦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何不再选一则,让读者更深入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人呢?

正好,看到“胡耀邦故居陈列馆”讲解员陈晴柔有个发言,讲了胡耀邦家风几件小事,事情虽小,见大人心,见大品格!让人读后不禁沉思良久,感慨万端。

胡耀邦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那可真是太令人打心眼里敬佩!


说说胡耀邦总书记的家风故事
——《胡耀邦故居陈列馆》讲解员陈晴柔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建设,那么,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有怎样的家风呢?我想从胡耀邦同志身上能够得到不少启发和思考。

在胡耀邦同志故居里,陈列着这样一副普通的家训对联:

屋矮能容月

楼高不染尘

2003年,有位游客来参观时,口头改动了两个字,上联的屋字改为身高的身字,下联的楼字改为地位的位字。变成了:

身矮能容月

位高不染尘

这幅修改后的对联,正是游客群众对耀邦同志的评价。在人民心中能留下如此印象,这与耀邦同志廉洁自律及清正家风是分不开的。


胡耀邦故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耀邦同志的家乡——浏阳县文家市镇金星大队正在修一座小型水库,由于物资紧缺,购买不到发电机,于是大队党支部找到了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和堂弟胡耀简,请两人前去北京,求助胡耀邦同志。

考虑到去北京是为公社办事,党支部为两人报销了往返路费,并捎上了一些土特产,表达家乡人民的心意。

来到北京,两人向胡耀邦同志表达了家乡人民的请求和心愿。

耀邦同志认为,修水库发电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同意帮忙购买发电机。但是,对他们二人用公款作路费以及送来土特产这两件事情,很不高兴。

他当即提笔给公社党支部书记龚光繁写了一封长信。信的内容如下:

光繁同志:

不久前,我曾经给公社党支部详细地写了一封信,请求公社和你们一定要坚决劝止我哥哥、姐姐和一切亲属来我这里。

因为:第一,要妨碍生产和工作;第二,要浪费路费;第三,我也负担不起。

但是,你们却没有帮我这么办。我再次请求你们,今后一定不许他们来。

这次他们来的路费听说又是大队出的,这就更不对了。中央曾三番五令要求各地坚决纠正“共产风”,坚决严格财政管理制度。你们怎么可以用公共积累给某些干部和社员作外出路费呢?这是违反中央政策的啊!

一切违反财政开支的事,万万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错误。

而送来的冬笋和芋头,又是社员用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特别是现在困难时期,大家要拿来顶粮食,你们送给我也做得不对。

在这里,一万次请求你们,今后再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如再送,我要向你们县委写信,说你们犯了法!

在信后,还列了一张特别的清单,上面记载着:

去年7月带来:

茶油15斤,每斤0.54元,共8.1元;

豆子10斤,每斤0.1元,共1元;

油饼60个,每个0.08元,共4.8元;

酢鱼20斤,每斤0.7元,共14元;

一共27.9元,已交胡耀福带回,务必退还公社。

在我们今天看来,清单上区区一点土特产,二十七块九,算得了什么?

而胡耀邦同志却将这件事提高到损害了群众利益、违反了中央政策的高度来看待。而且,过了7个月,他仍惦记着,一笔一笔把账算清楚,如数退回。

今天的这封信已经泛黄,但却折射出一位共产党人坦荡无私、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


1982年,胡耀邦同志在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家人在客厅开家庭会议。他严肃地对家人说:

“今后,中央可能要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想先向你们先打声招呼,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今后你们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

说完又让秘书给家乡人打电话,交代了四不准:

第一,不准敲锣打鼓放鞭炮;第二,不准搞庆祝游行;第三,不准进京找他办私事,也不许打着他的旗号在外面办事;第四,不准哥哥外出做报告。

虽然身居高位,但耀邦同志决不利用职权为亲人谋利,他唯一的哥哥,一直在乡下务农。并且对哥哥一家始终严格要求,甚至兄弟俩曾闹翻脸。

1983年,曾有位领导来浏阳做调查时,了解到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哥哥竟然还是一位乡下农民,为他们家简陋的条件感到震撼,好心把胡耀福的儿子胡德资安排到某个县物资局下属的化工厂工作。

胡耀邦得知此事后,打电话给有关领导批评道:“你们招工用人出了问题,歪风都刮到我们家了!”于是侄儿被退了回去。

为此,耀福上北京找耀邦吵了一架,两人不欢而散。

在那之后,胡耀邦在北京参加的中组部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上,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不正之风的表现之一,就是“亲属关系超过了革命关系,无原则的照顾”。他就以自己的家事举例:

“昨天,我家发生了一场风波,我哥哥要我安排他儿子的工作。我说,你毁坏我的名誉,你对我不起。其实不是对我不起,是对革命不起,要是天下所有人都像这样,这个国家还搞得好吗?


胡耀邦一家合影


很多人不理解,作为领导干部来说,耀邦同志是严格自律的,对于他的家人来说,是否过于苛刻了呢?

然而耀邦同志对家人并非是不近人情的。

1951年,胡耀邦去四川南充工作。为感谢哥哥在艰苦的岁月里支撑家庭,赡养父母。他表示,现在解放了,工作稳定了,以后,就轮到他把父母接到川北照顾。哥哥家里小孩多,条件又困难,他承诺,可以帮忙抚养一个,所以胡耀福就把16岁的女儿胡素贞交给胡耀邦。

胡素贞随胡耀邦去了川北,又去了北京,胡耀邦一直供她读了高中和大学,后来她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工作。相比其他亲人,可以说是跳出了农村,改变了命运。

所以,对于亲人,耀邦同志并非是苛刻自私的,而是充满温情,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他力所能及地照顾家人。

后来曾有一次,北京市教育局要把胡素贞调到教育局的工会,胡素贞有些犹豫,她想去找叔叔拿主意,那时候耀邦同志不在家,而夫人李昭同志听说后,就问:

这是怎么回事?北京那么多老师,为什么不调别人偏偏要你去呢?还不是因为你是胡耀邦的侄女!胡素贞最后也是在中学退休的。 


胡耀邦与孩子


说起李昭同志,2005年,李昭84岁大寿,家人纷纷去贺寿,胡耀邦的侄孙也去了,他向李昭奶奶抱怨自己因为超生二胎被开除了公职,李昭虽已高龄但仍回答道:

孩子,你违反了国家政策,难道还不愿意接受惩罚吗?

所以至今,侄孙也没有被恢复工作。尽管耀邦同志不在了,但李昭同志一直秉承着良好的家风。

家风不正则国风不正。耀邦同志深知这一点,他说:

共产党人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样工作才有说服力。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家人、哥哥耀福也逐渐理解了他,“他当领导的,不这样要求自己屋里人,又如何去讲别家呢?”

1985年,胡耀福去北京看望病重的弟弟,出于弟弟平时对家人的严格要求,所以没有搞特殊化,他直接背着行李来到长沙火车站,急匆匆买了一张火车站票赶往北京。

在列车上,乘务员询问了这位满面尘土的老人,看了他的身份证明,全车人都为之震惊,原来车厢里还挤着一位皇亲国戚,堂堂总书记的哥哥竟然持站票去北京!

1992年,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胡耀福去世。当地的乡亲为他敬献了一幅挽联:

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虽然这是群众送给胡耀福老人的挽联,实际上也是对耀邦同志廉洁家风的颂扬。耀邦同志正是以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诠释了“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尘”。

詹国枢简介:男,1949年生于四川西昌。1969年赴四川会东县下乡插队,后任县文化馆干部、副馆长。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2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后到经济日报工作,历任记者、主任、高级记者、编委委员、副总编辑。2006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现已退休。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