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正文

杨立山:没有军衔的大将,在授衔前病逝:总理痛哭扶灵,5位元帅执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01  浏览次数:6869
核心提示:建国后更是有一个人,先后出任过总后勤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长职务,此人就是杨立三。对于杨立三这个名字,一些朋友未必熟悉,因为他


建国后更是有一个人,先后出任过总后勤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长职务,此人就是杨立三。对于杨立三这个名字,一些朋友未必熟悉,因为他不是传统的一线将领,没有指挥过大战。但是在历史爱好者心中,打仗其实就是在打后勤,如果没有稳健的后勤保障工作,则一场持续性的战争不可能取胜,在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位杨立三将军就是后勤口径上的杰出将领,我军历史上最重要的后勤干部之一,他是公认的军事财务专家,战争年代把我军后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中央首长器重。杨立三参加革命后不久就担任后勤干部,当过军需官和司务长。他是1927年秋收起义的一员、主席的嫡系,到解放战争时成长为中央军委后勤部长。仅仅讲杨立三的经历和职务并不直观,他有两件事情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可以看出杨立三的地位和品格。


第一件事是在抗战时期。我军发明研制的八一式马步枪,在军史上非常有名。日军拼刺能力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武器优势,而在拼刺刀时如果能配备更长的刺刀,便有机会占据上风,这对枪械的自身特点是有要求的。基于这个需求,负责后勤工作的杨立三(十八集团军后勤部长)领导研制出了八一式马步枪,瞄准射击和拼刺性能都很好,并且投入量产,深受将士们的好评。我军在抗战时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就是“小米加步枪”。这五个字都和杨立三同志有关:他既负责后勤口径上的粮食筹措,也就是“小米”,又负责新式“步枪”的研制和生产。由此可见,杨立三作为战争年代后勤负责人的重大贡献。


第二件事则是在红军长征时期。1935年中央红军过草地,队伍进入极其困难的阶段。总理日夜操劳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当时已无法走路,因此必须有人抬担架,帮总理走出最艰难的大草地。杨立三主动担任总理的担架手,他和其他人坚持了六天六夜,一起把总理抬出了危险区。然而杨立三也只是肉体凡胎,长征过草地这种事,一个人行走都已经很困难了,何况是抬着一个成年人。杨立三的肩膀和脚底,从当担架手的第一天就全都磨破了,血肉模糊成一片。但他故作轻松,假装不疼。等到抬着总理走出了草地,杨立三当即因为伤痕累累而坚持不住,倒下了。总理为此感动不已,一直记得杨立三的救命之恩,希望能够报答这位杰出的后勤干部。

后来这个机会出现了,却令人感伤不已:1954年杨立三不幸患上了脑瘤晚期,虽然到医学发达的苏联救治,却仍然无法医治成功,最终在大授衔之前就病逝了。按照资历和贡献,以及授衔前的职务,他很有可能被授予大将军衔。总理得知杨立三的死讯,不由得痛哭起来,在葬礼上亲自为其抬棺扶灵,以报答当年杨立三为他抬担架的恩情。只不过此时杨立三同志已经和总理阴阳两隔了,总理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杨立三的无限感激和哀思。


而在杨立三的葬礼上,除了总理之外,彭老总、贺老总、聂帅、陈老总、叶帅五位后来的元帅到场给他执绋,送行的首长中还有原二野的邓政委。这个场面创造了我军病逝将领葬礼的一个纪录,也从侧面反映了杨立三对于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巨大贡献,跟有没有获得军衔、军衔多高并无关系。



杨立三,长沙县金井镇金龙村人,1927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党支部书记;1927 年 9 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参与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1947年,杨立三主持建设邯涉铁路,铁路全长100.6公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周恩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奇”。


杨立三故居位于长沙县金井镇金龙村石壁湖畔,凤形山旁,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原为合院式建筑,整体为“凹”形布局,建筑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土砖墙,小青瓦,坡屋顶。

原杨立三故居1954 年遭遇洪水后已不复存在。近年,长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杨立三故居,先后投入一千余万元对杨立三故居修缮。

2019年9月,杨立三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完成修缮工作的杨立三故居回归本真,蕴含着杨立三的精神,也客观展示出了杨立三的品德、功绩和言行,更发挥出了红色阵地的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2021年的1月29日,杨立三故居还被正式授牌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