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三湘名人 » 正文

伍若兰:永不凋谢的井岗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05  浏览次数:2160
核心提示:在耒阳培兰斋东侧花圃里,矗立着一座朱德和伍若兰的雕像。雕像下镌刻着这样一首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


在耒阳培兰斋东侧花圃里,矗立着一座朱德和伍若兰的雕像。雕像下镌刻着这样一首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这首《咏兰》诗的作者是朱德。朱老总一生爱兰花,写兰花的诗将近40首,还养过千余种兰花。朱老总对兰花情有独钟的背后,铭刻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恋情。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耒阳的奇女子——伍若兰。

上世纪20年代的耒阳城,无人不知伍若兰的大名。

1903年8月,伍若兰出生在耒阳城南的九眼塘,父亲当过私塾先生,是个小知识分子,母亲是个勤劳俭朴的家庭妇女。伍若兰从小性格倔强,胆量过人。有一天,奶奶拿块布给小若兰裹脚,她开始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顺从了奶奶的意思。裹好脚后,一走路痛得要命,她要将裹脚布撤掉。奶奶不让,她又闹又踢。伍氏家族的族长知道后,大发雷霆,那还了得,女孩子不裹脚成何体统?便将她和她父亲叫到祠堂里去问话。只有4岁多的伍若兰没有被族长的威严阵势吓倒,反问族长为何男孩子不裹脚。族长说:“这是历代祖先传下来的规矩,谁也不得违背。女孩子不裹脚,将来一双大脚谁会要你?这是伤风败俗。”,“好痛!我就是不裹脚!”伍若兰死活不听。

这位倔强的女孩带着一双自由生长的大脚,8岁走进私塾读书,12岁走进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1924年,又走进坐落在衡阳的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同学。从此,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秋,伍若兰在女三师毕业后,正值北伐战争风起云涌,她回到耒阳,投入到农民运动中,与刘泰等农协负责人一起,掀起了耒阳的农民运动热潮。打土豪、分田地、剪长发、放小脚,她始终走在最前列,被推举为耒阳县女子联合会主席。正如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所称颂:“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1928年2月16日凌晨,耒水河畔的耒阳城,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帘中。突然,从城南桌子坳方向传来稠密的枪声和号角声,将酣睡梦里的市民惊醒。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耒阳农军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分别从南门、北门、西门进攻。

天色大亮、城门打开。许多市民不明实情,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偷偷透过窗户张望街中动静。南正街传来一串清脆的喊话声:“好消息,好消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进城来了,大家快到出来迎接吧!”人们循声望去,只见喊话者是位着宝蓝色学生装的年轻妹子,黑俏的鹅蛋脸上显露出一股豪爽之气。有人认出,她就是伍若兰。

伍若兰手中挥舞着小红旗,从街头到街尾。她听说这支队伍是朱德将军带领的,个个都能飞檐走壁。上个月,这支部队辗转来到湘南,在宜章县发动了年关暴动。随后,挥师北上,一路顺取郴县,侧击永兴,一直打到了耒阳。如今,她就要看到崇拜已久的朱德了,心里怎能不乐开了花呢?


伍若兰迫不及待小跑到县委临时办公地点邓家祠堂。当她赶到时,朱德正被贴在大门两旁的鲜红对联吸引住了:“驱逐县团丁,喜迎革命军”,横批为“赤化耒阳”。“好对子,好毛笔字!”朱德连连夸赞。身旁的人介绍这是伍若兰写的,她是全县有名的女秀オ!“女秀才?”朱德一听,好奇地问:“她人呢?”县委书记邓宗海微笑一下,用手指了指后面。朱德拍头望去,顿觉眼前一亮,只见不远处站着一个标致秀气的姑娘,长长的睫毛下,那双大眼睛清澈明亮,透着智慧、坚定,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初次见面,伍若兰和朱德一见钟情,互相埋下了倾慕的种子。在这火红的革命岁月里,彼此认定了对方就是自己的革命伴侣。在邓宗海等人的撮合下,1928年2月底,伍若兰与朱德在耒阳水东江梁家祠堂结为革命的伉俪。朱德诙谐地说:你是个辣不怕(指湖南人),我是不怕辣(指四川人),咱们俩人辣到一块了。两人结合后,共同投入了火辣辣的革命斗争。

1928年4月,伍若兰随朱德部队前往井冈山。伍若兰担任红四军宣传队队长,带着队员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井岗山的崇山峻岭上,留下伍若兰坚定的脚印;陡峻的悬崖壁上,有伍若兰写下的标语。红四军军部的命令、文告中,浸透着伍若兰的汗水,把女秀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如此,伍若兰还有双手打枪、左右开弓的本领,被根据地军民誉为“双枪女将”。这一本领在七溪岭战斗中大显神威。1928年6月,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在宁冈新城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七溪岭战役。伍若兰随朱德上了七溪岭,迅速占领制高点望月亭。敌军以五个团的兵力向山上猛扑过来,一次次被英勇的红军打退。伍若兰在指挥所除担负指挥传递工作外,还时时射击敌人,掩护战土,为伤员包扎伤口。战斗从头天夜晚一直打到次日中午,敌军还没有占领高地,他们便孤注一掷,用七、八挺机枪作掩护,抢占了望月亭前沿有利地形风车口,直接威胁着红军的指挥所。紧急关头,伍若兰手持双枪,纵身跳出战壕,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敌人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惊呆了,拼命向后溃退,红军趁势夺回了风车口。七溪岭战斗胜利后,有首民谣传开了:“红军队里多英雄,双枪女将建奇功。横扫敌人如卷席,英雄威震七溪岭”。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2月1日,部队在江西寻乌县的吉潭与尾追之敌展开激战,后转到项山(圳下)休整。第二天天还未亮,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偷袭。

朱德立即组织战斗,带领部队突围。敌众我寡,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紧,战斗越来越激烈。千钧一发之际,伍若兰急中生智,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天亮后,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领导冲出包围圈脱离了危险。而伍若兰陷入敌军重围,当退到一片油菜地时,她不幸腿部中弹,被扑上来的敌人抓住。


敌人把她押送到赣州,施行坐老虎凳、踩杠子、灌辣椒水等所能用到的各种酷刑,折磨她很久,她始终坚贞不屈。敌人问:“朱德、毛泽东在哪里?”伍若兰说: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

敌首刘士毅说:只要你能自首,或公开声明一下同朱德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保你不死,还可给你官做!伍若兰痛斥他:“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背叛共产党,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铮铮话语,气壮山河,惊得敌人目瞪口呆。刘士毅无奈之下,只好发电报给蒋介石,请示如何处置。蒋介石复电:“从速处决,割头示众。”

接到电文的当天,1929年2月12日,刘士毅下令刽子手把伍若兰押往卫府里刑场。沿街群众看见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伍若兰,依然高呼红军万岁的口号,许多人悄悄流下了眼泪。一代英豪伍若兰就这样被杀害于赣州。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这一年,她26岁。

伍若兰倒下了,她虽死犹生,就像井冈山上馨香袭人、芬芳不谢的兰花,盛开在井冈山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1962年春,朱德重返井冈山,在丛林深处采得井冈兰,即兴吟诗一首:

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 人物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