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资讯 » 正文

终于来了?美国对华打响第二枪:美国参院通过对华竞争法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3  来源:上观新闻、环球网  作者:综合消息  浏览次数:924
核心提示:在美国总统拜登启程前往欧洲、欲与盟友会商“中国挑战”之际,一份带有鲜明大国竞争色彩的法案8日在美国参院通过。2400页的法案

美国打响第二枪,美国参院通过对华竞争法案

在美国总统拜登启程前往欧洲、欲与盟友会商“中国挑战”之际,一份带有鲜明大国竞争色彩的法案8日在美国参院通过。2400页的法案将若干部涉华法案统统“收编”,有待众院通过并交总统签署。这份“涉华法案集合体”面目如何?如果签署成法,会给中美及全球带来哪些影响?

“填鸭式”法案

8日,美国参议院以68票赞成、3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规模约2500亿美元的《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

法案被《纽约时报》形容为“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产业政策立法”,其前身是由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共和党参议员托德·杨于去年5月提出的《无尽前沿法案》,旨在维护美国在科技领域领先优势,与中国展开竞争。

不过,观察人士敏锐地觉察到,将法案定义为纯粹的“产业政策立法”,或许并不准确。因为自法案进入院会程序以来,两党议员纷纷夹带私货,扩充的修正案内容达到600余项,其中不少明确针对中国且与产业政策无涉。原先几百页的法案也像滚雪球一般,变成一个厚达2400页、囊括6个部分的“庞然大物”。

根据5月18日的修订版,这6大部分分别是:芯片和ORAN 5G紧急拨款;《无尽前沿法案》;《2021战略竞争法案》;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相关条款;《2021迎接中国挑战法案》;其他事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梳理了法案的部分要点:

第一,投资半导体制造业。法案将在5年内向该行业补贴500多亿美元,一方面缓解因全球芯片短缺对汽车、家电等产品供应链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应对同中国的竞争。

第二,改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动科研发展。作为美国政府下设机构,NSF为美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联邦资助。法案将向NSF拨款81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10个重点领域研究。

这笔资金中的290亿美元将分5年拨给新创设的部门——NSF技术和创新理事会。另有100亿美元用于大学技术中心和创新机构的研究。能源部将获得近170亿美元,用于能源相关产业链研究。

第三,创建区域技术中心。为此,法案将在5年内向商务部提供100亿美元。三分之一的创新枢纽将位于农村地区。

第四,鼓励5G创新。法案将提供15亿美元用于刺激先进无线技术的创新。

第五,“购买美国货”规定。法案要求在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中,但凡使用钢铁、制成品、建筑材料等,必须在美国生产。

第六,支持太空探索。法案将为美国航天局提供额外资金。

如果说,上述内容多多少少涉及美国科技创新,尚且属于美国内政,那么下面列举的法案内容则明确针对中国,属于打着“创新”旗号行“制华”之实。

例如,法案要求美国国务卿开列“窃取知识产权”或“强制技术转让”的中国国有企业清单;要求美国盟友停止进口以所窃知识产权制造的商品。再比如,法案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下载社交媒体应用TikTok,并禁止购买由中国政府支持的公司制造和销售的无人机。

此外,法案无端指责中国从事“网络攻击”“窃取美国贸易机密”,扬言全面制裁相关人员和实体。法案责成特别工作组解决所谓“中国在美国操纵市场”问题,呼吁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施“外交”抵制……法案还列出一些涉及台湾、涉及所谓“人权问题”的条款。

有分析指出,《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融合了美国多项涉华法案,是针对特定国家的一揽子法案。这在美国历史上十分罕见,即使美苏对峙时期都未见此举,预示美国从法律层面开启全方位、系统性制华时代。

法案在参院通过后,众院拟于下周讨论自己的版本,可能引入新的修订案。由于法案的基本精神获得两党共同支持,签署成法可能性较大。

煽动“恐华”情绪

法案获参院通过后,起草人之一的舒默赞扬大厅里的各位支持者“为美国未来一个世纪的领导地位奠定基础”。他说,“如果什么都不做,美国作为主导型超级大国的日子可能在我们眼皮底下结束,在本世纪沦为中等国家。”

内布拉斯州共和党参议员本·萨瑟也为法案的目标欢呼:“中国正在网络、人工智能等方面加班加点地工作,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脚离开油门。”白宫负责印度—太平洋政策的最高官员坎贝尔说,法案是华盛顿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应对中国广泛战略的一环。

法案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能否如美国官员所愿,让美利坚“再领导世界100年”?



中方快速反应:


美国一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成就虎视眈眈,如今最新的打压手段终于来了。不过,中方快速反应,直接把话挑明。据新华社6月9日报道,针对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该法案充斥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诋毁抹黑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打着“创新和竞争”旗号,干涉中国内政,妄图遏制中国发展。中国全国人大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这份声明指出,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处处把中国当作“假想敌”的做法,有违世界大势,不得人心、注定失败。声明强调,“任何势力都不要指望中国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显然,正如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的查尔斯·弗里曼(傅立民)所说,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已让拜登政府被“锁”在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对华政策里。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此前还于6月8日发文称,从小布什到拜登,从中美建交到中美交锋,中国人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会因为政府换届就有所改变。他认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并不希望孤独求败,而是希望有对手伴我前行,给我们当陪练,给我们当活靶子,使我们有的放矢。就像解放军少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曾经说过,“小成功,靠朋友;大胜利,靠敌人”。



专家分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法案要分两方面看。

一方面,美国基于形势判断和内部需要,加强科技基础研究,这是它作为主权国家的权利,也表明它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1995年到2018年,美国国家研发投入(R&D)的平均增长只有3%,它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业中的份额也下降到现在的12%左右。因此,美国继二战和冷战后,此次再对科创实行国家干预,堪称发展战略的大调整,带有浓厚的民主党色彩。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的是,美国在科研投入方面拿中国说事,助长国内的‘恐华’情绪,煽动‘中国威胁’,企图打‘中国牌’转移国内视线。”

另一方面,法案在着眼于科创投资之外,附加了大量限制中国的条款。这种歪曲事实、滥用权力的做法,充斥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粗暴干涉中国主权、干扰中国发展。它显示出极强的破坏性,也违背全球发展潮流。

王勇认为,近年来中美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竞争的一面上升。美国在商业、科技、对外影响力、意识形态、国际治理等几乎所有领域视中国为最大竞争对手。面对中国快速崛起,以及美国国内挑战增多、综合实力下降的现实,尝惯霸权甜头的美国精英层普遍产生焦虑,担心优势地位不保。造成的结果就是夸大中国影响力,开始“乱出招”。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认为,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声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打交道。法案中涉及科技的部分,正是意在增强美国实力的重要举措。

“也就是说,第一,要进行实力重建——包括民主制度、科学技术,以及以基建为主导政策之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二,等实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对中国实施进一步政策。”吕祥说,因此该法案强调通过战略、经济、外交、科技等多种手段对华开展竞争,“尤其需要关注法案中涉及芯片的部分,美国想以此来卡中国脖子。”

谈及法案对中美的影响,吕祥和王勇认为,由于具体涉华条款未定,现在讨论为时尚早。不过可以从几方面观察。

第一,能否弥补美国产业链脆弱性。吕祥认为,国际产业链形成今天的分工格局,自有其市场逻辑。美国通过立法和人为方式“强扭”,在劳动力和投资持续性问题上都会面临不确定性,也不利于国际合作。

第二,当前版本的法案将大量资金耗费在特殊利益集团上,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如果中美科技彻底“脱钩”,美国国内大量企业也会受到殃及。美国“政客”网站指出,急于把中国视为美国的生存威胁将使美国陷入数十年的浪费性开支,同时在美国国内助长排外情绪,分裂社会。

第三,由于美国增加限制中国的法律工具,未来在技术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可能加剧。美国或以所谓“人权”“国家安全”为借口,干扰中国高技术公司的正常涉美业务,中方法律风险将增大。选择性的政府投资还可能扭曲全球市场,扰乱全球供应链,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第四,不排除中美科技交流受到更多限制,造成负面效应。

吕祥和王勇指出,在全球经济面临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理应建立互信,为世界带来稳定预期。但美方的类似法案只会增加战略猜疑,挑惹麻烦。“美国不应该以中国为假想敌,中国从来无意挑战或取代美国。”王勇指出,“它应该把资源和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而不是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转移国内矛盾。”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